第24章 去京城(1 / 2)

燕京火车站。踏出车站的那一刻,看到那些低矮的建筑群,虽然不是第一次看到,但李杰还是觉得亲切。熟悉的味道啊。80年代。终究还是来了。80-90年,勉强算是一次小小的文艺复兴,文学界的芒克、北岛、海子、史铁生、钟阿城、莫严等人,都是在这个年代成名。第五代导演那批人,如田壮壮、张一谋、陈恺歌等人,也是在80-90之间崭露头角。提起陈大诗人,那就不得不说,后来的他跟青年时期的他,完全是两个人。而美术界,同样思潮迭起,大名鼎鼎的‘星星画展’就是在79年举办,掀起了一场前卫艺术运动。李杰这次进京,主要是开会。一场是教育部门发起的义务教育研讨会,另外一场会议则是一场比较私人的会面。北影厂的导演看中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,准备买下来拍电影。按道理来说,这点事,肯定不值得跑一趟燕京。依照现在的环境,顶多就几百块的事,为了这点钱,不值得来回跑。这不。正好来开会,顺道谈谈这事。抵达燕京后,李杰先去招待所报了个道,这一次会议的规格很高,与会的人都是全国各地省W推荐来的人。在这一波人之中,李杰是年纪最小的那个。很惹眼。不过,一提到他的名字,那些人基本都认识,尤其是那些体制内的人,大领导公开点过名的人。是以,哪怕他年纪小,也没人敢轻视什么的。两天后。会议正式开始,具体过程不便赘述,因为与会人员的名字都不能写,全是有名有姓的大佬。简而言之,会议举办的很成功,卓有成就,深入的探讨了义务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。李杰年初写的那份社论被数次提及,如果他愿意步入仕途,什么高育良,起步都太晚。可惜,那不是他的志向所在。……隔天。李杰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三环中路77号。也就是北影厂的所在地。北影厂的建立很早,是真正的共和国同龄,先后搬迁三次后,北影厂来到了北三环中路。直到12年,北影厂才整体搬迁至京郊怀柔影视基地。“同志,你找谁?”来到门卫处,李杰被门卫大爷拦了下来。“我找陈怀开。”李杰报了一个名字,然后将自己的介绍信掏了出来。“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信,说是陈怀开导演要买我的小说,最近我正好来燕京开会。”“哦。”门卫大爷瞄了一眼介绍信,然后伸手朝门里一指。“看到那座小红楼没有,上楼往左拐,三楼第三间办公室就是导演部办公室。”“好的,谢谢大爷。”接着,李杰走进了北影厂的大门。80年代的北影厂,其实很先进,有一座5000平方的摄影棚,号称亚洲第一棚。《红楼梦》、《骆驼祥子》、《霸王别姬》、《茶馆》等经典作品,全是在北影厂内制作完成的。(不过,此时的北影厂还很空旷。宁国府的拍摄地,目前还没建,正对门口的是一座花坛,花坛后面就是北影厂主楼。一栋红白配的苏式建筑,这房子一看就是50-60年代建的,毕竟,那时候盛行毛子风建筑。不多时,顺着门卫大爷的指路,李杰找到了导演部办公室。唔。门外有门牌的。笃!笃!虽然门是开着的,但李杰还是敲了敲门。听到门口的动静,一个戴着眼镜,头发花白的男子回头一看。“你是?”“我是陈江河。”“小陈老师啊。”听到这个名字,男子起身迎了过来。“你好,伱好,我是陈怀开。”“来,请坐。”说着,他瞄了一眼旁边的年轻人。“凯哥,快去倒水。”“好,好。”闻言,陈恺歌连忙迈着小碎步去了旁边的开水架。“小陈老师,来,坐。”陈怀开对李杰很是客气,没有摆什么老艺术家的架势。搞文艺工作的,消息通常都比较灵通。眼前这位年轻人,不单单只是一位作家,还是一位社会评论家,写的文章,很犀利。既辛辣,又不是体面。文笔之老辣,根本不像是一个年轻人。接着。双方客套了一番,而陈恺歌干起了端茶倒水的活,态度十分殷勤。没办法。他老子要买的那部小说,就是为他买的。78年,陈恺歌跟田壮壮、张一谋等人,一起考上了北电。今年毕业后,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