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下海潮时间进入90年代,昔日的京西木材厂又走进了一个死胡同。江河日下已经不足以形容。病入膏肓,应该更合适一些。不论是一分厂、二分厂,还是三分厂,都进入了入不敷出的状态。工厂亏损越来越多。年初,更是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。过年那会,连工资都发不出来。看到今日的木材厂,昔日被辞退的职工,反而是心有戚戚。幸好。幸好他们走得早。提前下岗,好歹还有安置费。现在?连钱都拿不到。人的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,对比今天的木材厂,早就下岗的职工,幸福感倍增。厂子越来越不景气,那些手艺活不俗的职工,先后下岗。不对。被动辞职叫下岗。主动辞职,并创业,那叫下海。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一技之长,离开工厂并不是撑不下去,而是不陪着工厂衰落。而这,只是少数人。绝大多数职工离开原有的体系,都无法快速适应,他们只能看着京西木材厂这艘船,一点一点被漩涡吞噬。他们想跳船,却缺乏勇气。等他们鼓起勇气时,船只已经被吞没。只能跟着大船,一起葬身海洋。以京西木材厂的现状,别说是安置费,连欠薪都发不出来,几百个家庭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跌落阶层。不过。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出路,如果能碰到拆迁,日子还是能过的,但此时的拆迁政策,不如十年后。顶多赔个套把房子。更多?那不可能。有些面积小的住户,还需要补交购买款。指望拆迁暴富,终归不太可能。毕竟人均居住面积太小。……小杨胡同。“妈!”“听说我们家要拆迁啦?”陈晓鸥一进院子,立刻兴冲冲的跑到老娘身边。“拆迁?”胡桂兰意外道:“你听谁说的?”“妈,你还不知道啊?”陈晓鸥嘻嘻一笑,顺口拿起一个苹果。“外面都传开了,这一次拆迁轮到咱们这片了。”“嘿嘿,终于能住进楼房了!”虽说从小在胡同里长大,但住了那么多年,她已经住够了。上个厕所都得排队。洗澡也特别麻烦。夏天蚊虫又特别特别多,院里的邻居把东西乱摆,出门的通道,越来越小。反正,哪哪都不好。如果不是没分到房子,陈晓鸥早就搬出去了。不过。就他们杂志社的条件,不说现在,再过个十年八年,恐怕也没机会分房。干了近两年,陈晓鸥已经有‘辞职’的打算。外面的工资更高。最好找一份外企的工作。工资高、待遇好,就是一点不好,不太稳定,上司说开人就开人。她的大学同学,去年找了一份外企的工作,结果今年那家企业黄了。不对。应该是撤出华夏市场。整个办事处的员工,全裁了。这不。她那同学现在还在找工作。陈晓鸥虽然不是学经济学的,但她哥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经济学家,反正,现在不是什么辞职的好时候。除非去当个体户,摆摊卖卖鸡蛋灌饼、包子、油条。但,那些工作陈晓鸥既不会,也不太瞧得上。她可是大学生。真摆摊,那不是浪费嘛。所以。陈晓鸥现在是进也不是,退也不是。很迷茫。“你别高兴太早。”胡桂兰一边和面,一边道:“上次拆迁不也说拆我们这边,最后还不是没了下文?”平心而论,胡桂兰也住够了大杂院。这年头,随便在街上拉一个人,给他们两个选择,十个有九个半都会选楼房。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,住进楼房才是四个现代化。“妈,这次肯定有咱们。”“肯定什么啊?”这时,陈焕的声音从身后响起。“妈。”*2“奶奶!”“哥,我们家要拆迁啦!”陈晓鸥兴致勃勃道:“幸好你们没把户口牵走,我听说,这次拆迁是按照人头分的。”“通知了吗?”陈焕把带的礼物放到堂屋,意外道:“也没听说咱们这边要拆迁啊。”“哥,你有内幕消息?”陈晓鸥眼前一亮。“没有。”陈焕直言道:“就是两个多月前参加了一次会议,不过,我记得会上规划没咱们家这片。”“啊?”陈晓鸥脸色一垮,没有?那不是白高兴了?“哈哈。”望着妹妹小表情,陈焕呵呵一笑。“也不一定,后面有可能会扩大区域,这一次动迁规模挺大的,除了那些王府,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