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九十七章 议和≠不抢(3 / 6)

就不能怪大明不仁义了。

而各地军门都是用这种‘税赋配额、贡市配额’的方式,来对草原逐部进行离间,里挑外撅,最终搞得草原人人自危,草原上再也出不了一个能够团结所有人的雄主了。

申时行说他的关税配额制,全都跟王崇古学的,而且有理有据。

所以,是读书人坏的流脓,王崇古坏,申时行学着坏。

这种损阴德的事,王崇古可没少干。

比如他带着晋商在草原上放印子钱,三娘子入京告了好几次御状,直到大明收复绥远,对草原的高利贷才停下;

比如王崇古下令不让军门枝头儿杀草原女人,全都带回来,这些女子全都被发卖了,也就是大同婆娘。

在嘉靖二十九年虏变入寇后,大明改变了边方策略,报复极其迅猛且残忍。

因为大明的疯狂报复,草原变得不太忠诚起来,草原人不再拥戴俺答汗,俺答汗受到了广泛的质疑,很多人把入寇大明京畿视为‘逆举’,招来灾祸。

这才有了三娘子这一派主和派,逐渐成为了主流。

大明京营天兵踏板升的时候,俺答汗已经垂垂老矣,人心离散,早已不复当年的锐气,抵抗并不是那么的剧烈,再加上绥远王化,大明朝廷给了足够的圣恩,更没有人愿意反抗了。

没人愿意逐水草而栖,颠沛流离。

朱翊钧曾经问过张居正这些事儿,张居正沉默了很久说,俱往矣。就是都过去了,没必要再说了。

“在莫愁湖种几颗中盛速生杨,朕还要南巡,到时候,看看这几颗速生杨,究竟是不是和柯延昌说的那样,下章北衙,再开百亩林场,朕要亲自看看。”朱翊钧下了一个明确的旨意。

第二天清晨,朱翊钧和王夭灼起了个大早,将柯延昌送到京师的种子进行了育苗,种树不是直接种,而是先育苗,再栽种。

“娘子,朕以前没有学过种地,是种什么死什么,现在这几颗速生杨,定会存活。”朱翊钧看着育苗箱,浇了一点点的水,让土壤保持湿润。

在没有来到大明之前,朱翊钧种绿萝都能养死,那时候他根本不知道绿萝的习性,加了太多的肥,把绿萝给烧死了。

现在朱翊钧也是个地道的农夫了。

王夭灼靠在朱翊钧怀里,坐在小花园的秋千上,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,她笑着说道:“这农学可是个大学问,小时候,我跟着父母在田间地头种地,死多活少,也是笨的很。”

“心灵手巧的王皇后,也有笨拙的时候吗?”朱翊钧随意的搭话,夫妻二人,其实不在意在说什么,只是享受当下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闲时光。

王夭灼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来说道:“治儿从北衙来了书信,他嫌骆思恭管的太宽了,连娘去照看,骆思恭都拦着不让,还让娘处死他。”

九岁的朱常治用的是俗文俗语,絮絮叨叨写了很多,的确是他自己写的,错别字还有几个。

就是一封家书,里面语句通顺、起因、经过、转折、结果、逻辑非常完整的说了一件事,骆思恭不允许慈宁宫李太后、陈太后的宫婢服侍皇长子朱常治,而且过了时间,不许太后看望。

太后怒极,骆思恭请斩,李太后最终拂袖而去,没有过分为难骆思恭,因为看顾皇长子安全,是皇帝的命令。

李太后还是裕王侧妃的时候,亲眼见到过嘉靖皇帝八个儿子死的只剩下她的丈夫裕王,李太后太清楚政治斗争的残忍了,骆思恭的阻拦,固然让李太后不满,但若是朱常治出了什么意外,那更是让李太后无法接受。

“小孩子不懂,娘就是在试探骆思恭罢了。”朱翊钧倒是看得明白,李太后是在试探,看看骆思恭是不是真的那么轴,事实上,骆思恭比李太后想象的还要轴的多。

李太后的命令都敢当面违背,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