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九章 无血义,无上恩(1 / 6)

张居正为首的大臣,和皇帝关于宝钞发行上,产生了分歧,这个分歧,最后以皇帝妥协继续发行宝钞告终。

分歧的表象是皇帝认为超发了,大臣们认为没有,但分歧的根本,还是宝钞的锚定物。

皇帝看货币问题只看货币本身,只看白银流入,这没问题,皇帝要对自己发行的宝钞负责;

大臣们看货币问题不看货币本身,不只是看白银,也没问题,大臣要对国朝整体发展负责。

最终朱翊钧还是向整体发展屈服了,即便是五年后,大明宝钞这颗雷真的炸了,没有足量的白银兑现宝钞,引发了信任危机,朱翊钧也做好了准备,届时,只能抢墨西哥的三大银矿群了。

再苦一苦夷人,骂名他朱翊钧这个皇帝来担!

这次廷议的第二个核心问题,就是张居正扩大了大调查的范围,本身元辅对张党清党,目的就是对大明官僚整体进行一次大清查,想搞好吏治说复杂千头万绪,说简单,其实就是新陈代谢。

一旦官场死水一潭,再好的制度,都无法执行。

这种新陈代谢,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新人换旧人,还有新思想换旧思想,还抱着过去门生故吏、座师那套沉疴不放,就要被淘汰,换上新一代认可循吏,做得多、升得快走得远的新官吏。

物质是思想的载体,新人换旧人,思想也就换了,慢慢的官场的风气也就变了,当然,善恶的标准都能随着时光改变,思想的对错也会改变。

或许张居正百年之后,循吏就变成错的,门生故吏就变成对了。

张居正每一次出手,都是目的性极强,而且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。

三月末的这次廷议,第三个核心问题,八路齐头并进、二十四万大军平播州,这事朝廷已经忍了一年了!要不是为了西南征东吁的大业,朱翊钧甚至不愿意给杨应龙这两次机会。

之所以要如此声势,是因为戚继光跟皇帝讲过一个博弈的基本逻辑,大象和老鼠绕圈圈,一不小心就会崴脚。

所以不要跟老鼠绕圈圈,要打,就直接打死。

廷议结束后,曾省吾离开文华殿的时候,和梁梦龙说了很久的话,梁梦龙要出发前往成都,曾省吾有着丰富的平九丝经验,反复提醒梁梦龙,绝对不要有任何的心慈手软,如果不知道该不该做,就听刘綎将军的。

江安伯刘显、刘綎父子,在川征战多年,这些个世袭土酋但凡有一点动作,刘綎都知道他们打的什么歪主意。

比如这次罗成、王之翰作为使者前往海龙屯,杨应龙儿子杨朝栋跑出来追杀,刘綎就料死了会发生这种事,所以事先安排了人接应。

刘綎知道,这些世袭土酋会演这么一出‘父子反目’,或者手下或者儿子,做成了自然没有反目,做不成儿子就能推出去顶罪。

曾省吾低声说道:“这次被追杀,在娄山关反杀贼寇的参将郭成,此人极为骁勇,彼时都掌蛮贼酋阿大,亲自镇守九丝城,九丝城立于悬崖峭壁,颇为陡峭,郭成率众翻山垂索,滑落城中,破鸡冠堡、再破九丝,生擒贼酋阿大。”

梁梦龙这才了然,低声说道:“原来如此勇猛,也怪不得那杨朝栋,只能铩羽而归。”

“还有,十万大山的熟苗生苗,十分难缠,大军进剿,贼人多散入山林,等大军离去,贼人再聚,当真是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,剿,靡费钜万,不剿,西南永无宁日,进退两难。”

“所以,朝廷、地方衙司,总是懒得对他们多加理会。”曾省吾对梁梦龙普及了下这些西南蛮夷的难缠。

大军去了,他们跑的无影无踪,那些个贼酋占据了险要之地,海龙屯就是高一百多丈,只有一条上山路的险要之地,易守难攻,大军走了,他们再次聚集。

搞得朝廷和地方衙门,对这些土酋要求不高,安稳